辅音
辅音的共同特点是气流在一定部位受到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而发出音来。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形成和冲破阻碍的方式就是发音方法。明确了这两个方面,就能正确地发出一个辅音来。
在介绍部位和方法之前,先要区别几对一般的发音特点:
1.清和浊 辅音的发音体是阻碍气流的发音部位,但有时声带也参与发音。发音时声带颤动的辅音叫浊辅音,不颤动的叫清辅音。北京话没有和清辅音相对的浊辅音,比方它有清音f,s,而没有像英语里的v,z那样的浊音。我国好多地区的方言没有和清音相对的浊音,所以这些地区的人在学习外语的浊辅音时感到不好捉摸。
2.送气和不送气 送气、不送气在汉语里分得很清楚。比方普通话里的“爸”和“怕”,“大”和“踏”,“贵”和“愧”的区别就在前一个字的辅音是不送气的,后一个字是送气的。发送气音的时候,通过喉部的气流比较强,喉头同时带有一种很轻微的像英语h那样的摩擦。所以国际音标写送气音的办法是在不送气辅音的后边加“h”或在右上方加“‘”。比方上面这三对字的辅音,不送气的是[p][t][k],送气的是[ph][th][kh]或者[p][t‘][k‘] 。这里要注意国际音标和汉语拼音字母的区别。按照汉语拼音,上面三个不送气的辅音写成b,d,g,送气的写成p,t,k。
3.鼻音和口音 发出的辅音是鼻音还是口音,这是软腭(连带小舌)在起作用。软腭低垂,堵住口腔的通道,让气流从鼻腔出来,就产生鼻音;软腭上升,堵住鼻腔的通道,让气流从口腔出来,就产生口音。比方“爸”(b)和“妈”(m)两个字的辅音的发音过程都是双唇由紧闭到突然打开。发“爸”时气流从口腔出来,是口音,发“妈”时气流从鼻腔出来,是鼻音(发b时声带不颤动,发m时声带颤动,这里还有清浊的区别)。常见的鼻音还有n(“努”[nu])和ng(上海话“饿”[u]。和它们相应的口音就是d(“堵”[tu])和g(“古”[ku])。
下面分别介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一类音。如果舌尖抵住上下齿之间,就可以发出齿间音,如英语thing[θiη],father[fa∶]中的[][ ]。
气流再往前,会受到唇的阻碍。上齿和下唇配合所发出的音叫唇齿音,如汉语的f[f],英语的f和v[f,v]。由双唇形成阻碍而发出的音叫双唇音,如北京话的b、p、m[p,p‘,m]。双唇音和唇齿音也可以合称唇音。
发音方法的种类比较多,我们可以先掌握塞和擦两种,然后从它们引申开去,再掌握别的方法。所谓“塞”就是闭塞,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紧紧靠拢,堵住气流的通路,然后突然打开,让气流冲出,发出声音。这种情况有点像开汽水瓶的盖子。和乐器的演奏方法相比,仿佛是打击或弹拨。比方[P,t,k,p‘,t‘,k‘,b,d,g]这些音都是塞音。从塞可以引申出颤。颤音是舌尖或小舌连续颤动而发出。的音,气流呼出的通道被堵住后迅速打开,再堵住,再打开,好像是紧紧相连的一小串塞音。俄语的p(如pyka,手)是舌尖颤音[r],法语的r(如la robe,袍子)是小舌颤音[R],德语的r(如die Reise,旅行)可以是舌尖颤动,也可以是小舌颤动。汉语没有舌尖颤音和小舌颤音,发音中也不用小舌部位。小舌颤音是外语学习中最难掌握的音之一。和颤音相联系,还有闪音。闪音是舌头颤一次发出的音,如英语very中的r[]。俄罗斯人说英语,常常把r一连打几个滚儿,这是用颤音代替了闪音。
所谓“擦”,就是摩擦。发音器官的某两个部分接触或靠近,留下一个狭窄的缝隙,让气流从这个缝隙中挤出来。和乐器的演奏方法相比,仿佛是拉或吹。如果气流通过的缝隙在口腔的正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擦音,例如北京话的f[f],s[s],h[x]。如果气流通过的缝隙在口腔的两侧,叫做边音。北京话的l[l]就是一个边音,发音时舌尖和齿龈接触,正面堵住气流出路,气流从舌头的两边流出。如果气流受到的阻碍很小,只是在通过时稍微有些摩擦,发出的音接近毫无阻碍的元音,叫半元音。例如英语yes的y[j],walk的w[w]就是半元音。
塞和擦两个方法还可以结合起来,先塞后擦,发出塞擦音。塞擦音是部位相同、清浊一致的一个塞音和一个擦音紧密地结合在一个发音过程里发出来的音,听起来是一个音素。例如北京话的z[ts]是舌尖前清塞音[t]和同部位的清擦音[s]的合音,发音过程的前半段按塞的方法完全堵住气流,后半段改用擦的方法,给气流一个狭窄的缝隙,让它从中间挤出来。北京话的z,c,zh,ch,j,q[ts,ts‘ts,t,t,t,t]都是塞擦音。
上面介绍了辅音的主要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如果以部位为经,方法为纬,画成辅音表,那么每个辅音的发音都可以从表上找到。辅音表和元音舌位图同样都是语言研究成果的结晶。下面是经过简化的辅音表(见67页),只列出一些常见的辅音。
发音的可能的部位很多,可能的方法也不少,每种语言都只用其中的一部分,加以搭配,构成自己的发音基础。孩子从小学习母语,一般到十二岁的时候,母语的发音基础已经生根,学习其他语言的音就比较困难。母语发音基础的干扰是学习外语语音的主要障碍,不过这种障碍是有办法克服的。
首先,各种语言选择的部位和方法有很大的共性。例如双唇、舌尖前、舌根等部位,塞、擦、塞擦这些方法,几乎每种语言里面都有。困难在于部位和方法的搭配可能不同,只要改变搭配的习惯,就能正确地发出一部分陌生的外语音来。比方北京话的口辅音缺少声带颤动的成分,要发出浊音,必须设法把这种颤动的成分加进相应的清音里面去。声带颤动这个要素是发元音的时候必然出现的,北京话里当然有。要是我们连续不断地发元音[u],同时使下唇和上齿接触,做发[f]的动作,我们就能够把声带颤动带进[f]里去,发出相应的浊音[v]。 外语中有些发音部位和方法是汉语里面没有的,比方舌叶、小舌这两个部位,颤、闪这两种方法。舌叶音是学习外语时经常碰到的音,汉语除粤方言等少数方言外,没有这种舌叶音,需要自己去建立。明白音理有助于新音素的掌握。比方我们从正面知道舌叶音[t]是舌头的哪一部分同上腭的哪一部分接触,从反面知道它和北京话里相近的[ts]和[t]有什么差别,我们就能自觉地模仿,检验自己的发音是否正确。
明白游泳的道理对于初学游泳的人来说固然有用,可是要熟练地掌握游泳技术,还得多练。本族语的发音基础是比较顽强的习惯,要克服障碍,掌握新的音素,同样也靠多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