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语音?
语音出于甲之口,经过空气的传递,入于乙之耳,一发即逝,不留踪迹。对于这种抓不住、摸不着的现象要作出说明,进行分析,确实很不容易。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首先是从生理的角度弄清了语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在一百年前完成了发音原理的研究。随着电子声学技术的出现,人们又抓住了传递中的音波,把它变为图像,揭示语音的种种物理表现,从本世纪四十年代起建立了音响学。现在正在向听觉的环节进军,研究人耳如何接收语音,把它传到大脑,由大脑进行分析和感知。听党的研究中最复杂的是大脑处理语音的机制,这是心理学的课题。
语音的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语音的生理——物理——心理三个方面的属性,由发音学——音响学——听觉语音学三门学科加以研究,标志着人们研究语音的进展过程。三个环节,三个方面,三门学科的研究都是自然科学和语言学的交界领域,都要利用大量的实验手段。
生理、物理、心理的研究可以说是语音的自然属性的研究。语音还有社会的属性,这就是它在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中的作用。由生理器官产生的物理音响只不过是语言用来表示意义的物质材料。各种语言使用哪些材料,如何使用,有自己的规则,这是音位学所要研究的方面。音位学是在了解语音的物理、生理特性的基础上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对语音的研究。这种研究牵涉到语言本身的构造,属于语言学本身的范围。
语音的研究范围这么广,方面这么多,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基本而实用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发音原理。这是学习和研究语言的人应该掌握的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如果不熟练,在继续学习中就会碰到很多困难。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识别语音的需要:认字要知道字的读音,学习普通话、方言、外语,要掌握正确的发音。直接跟着别人模仿,固然是一个办法,但是模仿要有好的老师,特别是有些细微的地方,自以为模仿对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比方相声里有这么个笑话,说上海人把洗头(“汏头”)叫做“打头”。这个笑话在上海人听来就不真切,因为“打”和“汏”的开头一个音素有很大差别。就拿“上海”这两个字来说,上海话组成这两个字的音素在北京话里几乎都没有。英语把“上海”模仿成Shanghai,这个sh[∫]又是上海话和北京话所没有的。可见在模仿的同时,还要明白发音的道理,做到自觉的模仿,避免用自己语言里近似的音去代替别的语言里的音。模仿是“口耳之学”,要有老师指导,而明白了音理,甚至还能无师自通。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同学说,发音原理枯燥、难学。这是一种误解。如果你把掌握发音原理与深入研究一种语言或学好一种外语的需要结合起来,你就不会有任何枯燥的感觉。发音原理难学吗?也不难。我们人人都掌握自己的母语,其中包括好些在各种语言里都有的常用的音素,这是掌握发音原理的一个有利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不难体会发音的道理,碰到陌生的音,就能知道它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和已知的音有什么差别,以及如何从已知的音出发去掌握它。这本身就是饶有趣味的练习。而且我们每个人的发音器官都相同,发音原理大多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去领会,并不难学。尽管这样,语音学的各个方面,内容多,术语多,还要用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不是学一遍就能奏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