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单词拼读规则》教学辅导
《英语单词拼读规则表》最新版(含mp3)
《英语单词拼读规则》(一书一表50元包邮)
抖音商城下单:
《英语单词拼读规则》一本,附两张《英语单词拼读规则表》
|首 页|表 一|表 二|表 三|表 四|表 五|表 六|表 七|表 八|表 九|名词解释|下载中心|

高效率记单词 低成本学英语 节约学习时间 享受生命乐趣

五花八门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道家智慧与英语学习

今天讲的题目是"道家智慧与英语学习"。大家知道,道家的大宗师老子与孔子一样,被后世尊为"圣人",供奉在庙观里享受香火。道家与儒家、佛家一起,并称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家"综罗百代,博大精微",其流被所及,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至深至巨。现代人对道家的智慧也仰慕不已。道家思想的代表著作《道德经》(即《老子》),在近代以来信奉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欧美国家,已出版了一百多种译本。现代人对道家思想的应用颇多发挥,已有如"道家与现代物理学"、"道家与环境保护"、"道家与生物全息论"、"道家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阐述,甚至有人用之于股市操作也屡获成功。今天我也凑凑热闹,以老子的思想为主干,结合我个人的学习经历,讲一讲道家智慧对英语学习的指引,请大家洗耳恭听。

主要讲"无为"和"专一"两个方面。"无为"是道家的核心思想,贯穿着《道德经》全书。"无为",是不是什么事也不干呢?当然不是,否则人活着做什么。其实,老子在书中处处教人做事。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艺术家,各个时代、各行各业的人都向老子学到了做事的本领。老子的"无为"其实是大有作为、大有成功,他这个"无为"的"为"是谁也比不上的大为。比如《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似乎无所作为,却生养了万物;地球上欣欣向荣的生命现象,似乎并没有任何力量专门为它们运筹、布置,可是它们亘古以来就生生不息地存在着。再比如我们的身体,结构何其复杂、精密,我们主观上并没有去操什么心,其生理机能却能有条不紊地工作,使我们保持健康。这些都是"无为"。只有这种"无为"才能无所不为。《道德经》一书将"无为"的命旨阐述得相当透彻。如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六十六章:"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六十四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以上引文的涵义,大家一时不太明白可以找注解来看。从这些引文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是顺应天理而为,不刻意而为,随其自然而为,不当为不必为时不妄为,这样往往能达到最佳效果。道家的另外一种重要著作《阴符经》开篇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也是此意。

"无为"用之于生活例子很多。比如有失眠经历的人知道,我们很着急,想尽了办法,数数,深呼吸,听音乐,结果却是越想睡着越睡不着。最终能入睡,多半是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我要睡着"的意念的时候。练习静坐的人都有体验,一坐下来往往脑子里开运动会,妄念纷飞,越想静越静不下来。放松了,把"我要入静"的念头抛开,什么也不去管它,也许就渐渐进入状态了。

再比如医生告诫我们,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养病的时候应平心静气,顺其自然,把想尽快痊愈的心思放下来,不着急倒有可能好了。越着急往往越好不了病。

东非的肯尼亚出了不少优秀的长跑选手,开奥运会拿了金牌。肯尼亚,去过的一位朋友说"穷得一塌胡涂",照理说先进的体育学校他们办不起。那他们的运动员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据说是在打猎时练出来的。野羊什么的跑得多快,腿脚功夫不好就撵不上,打不着猎物就没有饭吃。这些"乡下人"打猎是为了糊口,并没有想着练长跑参加奥运,却无意间成为田径高手。

再讲个笑话,前不久有个小姑娘到外地探望她姐姐,在小铺里买东西,店主零钱不够,顺手找她一张彩票。结果拿去兑奖,一下子中了500万。这位小姐的运气人人羡慕,但她绝不是指望兑大奖才让人家把彩票找给她的。这些都是"无为"的道理。无为,其为者大也矣!

大家都想学好英语,为什么中学学六年,大学学两年乃至四年,许多人怎么也学不好呢?症结之一在于他们太"有为",急功近利,希求"速成",没有以从容的心态和理智的头脑来学习。这样学习是短视的,违背了学习的基本规律,不可能有根本性的、全面的提高,同时这样学习也缺乏乐趣。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的时候报考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专业分数相当可观,但没有被录取,原因是英语差两分。工作以后他问我,我要接着再考一次,英语怎么才能搞好?他的情况我比较了解,大学几年英语学习多半功夫花在做题、应付考试上,记单词靠背生词表,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有限,语感相当贫弱;考试客观题本就做不好,写作和翻译又都是玩不得巧要见真功夫的,难怪他一败涂地。我告诉他,把考研的心思先收一收,少做题,照我说的方法好好学上一年,尔后再考,应当没有大问题。他说不行,这一次一定要考,还剩下三个月复习时间,那我还是多做点题吧。果然"这一次"他又败一阵,还是缺在英语上。再下一年,旧习不改,模拟题做了几本书,还是没能考上。我见到不少象我这位朋友一样的英语学习者,为了考试而学习,想速成,搞得自己心力交瘁而没有多大成效。老师呢,也很苦!我认识一位很敬业的老师,曾把四级大纲里没有出现的词一个个地从精读教材的单词表里圈掉,仿佛记了"超纲词"要遭雷劈似的。照这样的搞法,当然也有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了暂时的成功,但我以为,他们如能摈弃急功近利的思维定势,摈弃短期行为,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习,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听、说、读、写、译的水平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工作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四六级证书为小。将来工作了陪老板出国谈判,他会不会光找几张卷子教你做。《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理在此。

大学生们误得很苦!我在大学教书,给大一的学生上第一次课,就有不少人问我:老师,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考四级?怎样才能最快地通过四级?我告诉他们,学英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通过考试,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习,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我上大学念的是英语专业,那时候某些成绩好的同学并没有为考试争高分、为奖学金而学习的念头,但什么考试都不怵头。有人与我谈到英语学习,在我脑子里浮现出来的是《苔丝》等经典影片的对白,是漂亮的外教小姐与我们交谈时的愉快场景。但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会联想到几本倍感乏味的教科书,一张张模拟试卷,一道道ABCD的选择题。他们考试或许稍可对付,碰到实际应用则往往是"黔驴技穷",一筹莫展。问题非常严重!好多学生是稀里胡涂的,好象很"实际",考什么学什么,什么有用学什么,其实什么叫有用呢?他有用未必你有用;干这行工作有用干那行工作未必有用;现在没有用的说不定将来有大用。大家看得到,大学里的所谓热门专业,这些年风水轮流转,有的专业新生入学时被视作热门,毕业时学生已分不出去了。往前推八九年,考研究生的被认为是傻子,现在呢,没有高学历人家愣不认你。当然这种趋势将来可能又有新的转变。我们不难发现,什么新潮学什么,什么时髦追什么,这样的人反倒可能被潮流、被时尚所抛弃。他们活得没有自我。在"实际"面前,心理素质、艺术修养、纯净的友谊等等,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但这些正是我们人生必不可少的,快乐源于斯,幸福赖于斯。英语学习道理是一样的。"有用"与"无用"的界限不可能分得那么清。《道德经》第二章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万事万物相互为用,互为因果,互相转化,没有绝对的分界。大家眼光要放远大些。

考试本身用意良美。但而今与考试"挂钩"的东西太多,为了考试学生们争得头破血流,到头来学生自己吃亏,英语教学也被搞得一片混乱。《道德经》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现在许多人惯于追求表面的事绩和眼前利益,以耍小聪明为乐事。真功夫、真本领这样子学到手了,我输你一块钱。

大家都想又快又好地掌握英语。有的外语班招生广告说一个半月达到熟练,几周就能掌握,按这个速度,大学四年学二三十门外语没有问题,毕业都给派到联合国去上班,各国的同声传译一锅端。办班的哥们儿不过哄哄外行,迎合人们急利的心理,目的当然是为了--赚钱。说不定什么速成班就是某人我主讲。我的水平,"水"得很,英语自己都还不能说已经掌握,几周时间让学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做梦。学员结业,课时费拿到,我就"撒油拉拉"了,再叫"上当"那是你活该。学习能不能速成呢?不能。学习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有的人两个月可以背上万个单词,但他绝不可能训练出良好的语感,讲、写地道流畅的英语,而且多半的单词背了不久又会忘掉。《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这里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以上兼采南怀瑾先生说。)急近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我们国家的大学生,学了八年英语一大半人过不了四级,倘若学得对路子,哪至于到这般田地?

急功近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英语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就业的压力才去学,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乐之者。那么怎样做到好之乐之呢?老师的个人魅力和课堂组织很重要,调整功利心态是另一方面,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也有文章可做。著名学者L.G.Alexander曾经说过,英语教材所选课文应当是short, amusing and entertaining。 他的名著《新概念英语》,完美地体现了这一原则。尤其第三册,60篇课文多是精悍的幽默故事,文笔诙谐,用词精当,真可谓是字字珠玑,美不胜收。早期发行的一套英式口音的录音带,念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很有味道。比较起来,我们现行教材课文一般篇幅比较长,趣味性较差,学生不容易产生兴趣。某些教材不少课文写得相当粗糙,文采、立意一无可取。有的文章生词一口气印几页,还没开始就把学生给吓住了。有几种教材课文的文体、题材涵盖领域太广,包括科技、文化、教育、文学、社会等方方面面,难以引起所有学生全面的兴趣。我个人认为,对于初等、中等程度的学习者来说,奠基阶段不必让他们把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各类别的专业词汇都见识一通。英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现象也就那么多,不同选材标准的课本都能将它们大半涵盖进去。所以各国使用的教材千差万别,可是都能考托福、GRE;国内各高校英语专业的教材各有侧重,照样有统一的专业四级、八级考试。一上来就让学生学他们未必感兴趣的文章,积极性便难以调动。基本词汇掌握了,语感出来了,兴趣也有了,剩下的,比如文科学生要读懂科普文章,多认些单词,多找点材料"泛读"就够了。另外还有一类学生,为将来工作及早打算,一开始就捧着什么饭店英语、旅游英语、新闻英语、麻将英语不放手,没有必要,英语其实只有一个,将来多记点词汇就能应付种种专门用途的英语。

有的朋友问我,学到一定程度,不上英语课了,该用什么教材提高水平?未必用教材,找几篇好文章就可以,首先一点文章的内容你应该有兴趣。比如我喜欢地理,当初曾从美国"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上复印一两篇长文,逢生词必查、必记,后来差不多全文都背得下来。如果是我不感兴趣的如法学、经济方面的文章,学着就不会这么大的劲头了。读这样的文章有乐趣,能找着"感觉"。首先收获的是阅读的愉悦、对信息的摄取,至于记单词什么的,则是在不经意间"妙手偶得之"。

语言是活生生的,切不要学死。除了用书面教材,可以多借助声像资料。后者更活泼,更贴近生活。我们看相声,马季赵炎、冯巩牛群,笑得前俯后仰,无形地台词就记住了。光看文字脚本印象没那么深。看京剧演出,听戏带子,受到大师们唱腔艺术的感染,戏文自然记得住。这时艺术享受是第一位的,记住台词、戏文是无意间的收获。我本人喜欢看卡通片,把《白雪公主》《绿野仙踪》看30遍,台词都能背诵,无形之中收获多多。其实并没有刻意去学,是一种轻松简淡的"无为"的心态。

再如,结识外国友人,交友、交流是第一位的,英语水平同时得到提高。

上边提到了记单词的问题。我不常"背"单词,好多词是听着磁带、收音机记下来的。较之书面文字,听力材料更有特点,更"好玩",易于记忆。而且英语是表音体系的语言,知道发音一般可以把单词写下来,不会拼错、拼漏。有人会说英语单词有大约一半发音不规则,其实不规则中含有规则。如果"感觉"出来了自然会写。记单词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要在语境中记。我上中学时下过点功夫,过去一二十年,初中高中好多课文还能背上几段,不少单词出现在哪一课依然记忆犹新;某个单词的意思可能一时不大想得起来,但是它出现的那一课的大意记得,再加以联想,印象就出来了。大约是1989年左右,《读者文摘》杂志,现在叫《读者》,登过一篇讲记忆方法的文章,里边说如果要记一大串互不相干的词语,可以编个情节把它们串起来。我们的课文是有情节、有内容的,生词都串进去了,可是我发现不少同学更乐于直接按单词表去背,支离破碎,很容易忘掉,记住了也未必会用。

"无为"还有一层意思是按照天理而为,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而为。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主要是用来交流的,而我们很多人学的是哑巴英语,不会说,甚至课文都读得上气不接下气。我们的汉语程度当然比英语好,我们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学汉语是怎么学的呢?先听别人说,然后跟着摹仿,然后会说话。上了小学才学着认字、阅读。我们学英语也应当是听说领先,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同时进行,不要把心思老放在考试、打勾打叉上。现在大家都在谈素质教育,指责应试教育,但应试教育的病根出在哪里?有人说是科举制度的遗毒,什么呆帐都记到祖宗头上,罪过啊。造成应试教育的根本原因在于功利。到处是钩子,什么都要挂钩。初一的学生没学到两百个单词就开始圈A、B、C、D的选择题,这是对思维的严重扭曲。我打过一个比方,大家一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学说话,你爸爸教你家属的称谓,他是不是给你列一道选择题:儿子,你应该这样称呼我:A.爷爷;B.奶奶;C.干妈;D.爸爸。正确答案是D。大家不要笑,从老师到学生,多少人在重复这样的笑话。

学语言好比学艺术,必须有大量简单重复性的枯燥练习才能训练出语感,提高技能。初学入门的时候,发音一关一定要过好,反复不断地练习,对口型,摹仿语调,精益求精。一个词念不准就念一千遍。《中庸》所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道理在此。日久天长,必有收获。那些摹仿能力较差、本土口音浓重的同学,起码印象里的发音不能错,要多听、多念。我有一个朋友,学英语20多年,单词量很大--背GRE背出来的,但听力一直很头疼。一次他向我讨教提高听力的方法,我发现他很多基本的音符都念错了,读单词我听着以为是非洲话,important念成impotent,听力磁带上外国人标准的口音与他印象中的发音不一样,他怎么能听得懂呢?发音是基本功,绝对不可以忽视。因此我建议大学里的老师们,给大一新生上课时,最好能集中纠正发音。

"无为"的道家的哲学观,是总体把握的,不主张将整体切割成互不相干的条条块块。英语本来是一个整体,听、说、读、写、译都是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是一体的,听熟了读多了自然会说、会写。但现在大学里的英语教材、教学,却人为地分得七零八落。比如大学英语这一块,教材除了精读、听力,还有泛读、快速阅读、语法练习手册。学生穷于应付,如果精力不够后面三种只好敷衍了事。英语专业呢,老师们这个教精读,那个教翻译,还有的教写作、听力、口译......互不相干,互不统摄,各人守着自己一小片教学,可能很少有人告诉学生英语整体上该怎么学。即使有老师讲了,也常是零零碎碎,不成体系。学英语应有整体观!好比分工裁一件衣服,没有总体设计就分头开工,完工后尺寸不配套,也许还少一只袖子、多一只扣子,这样的衣服怎么穿!我以为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写作、口译、笔译等,可以一起提高,甚至可以用一套教材。说到这里,有些英语专业的同学要问,我的意思是不是要把现有各门课程都推倒重新整合呢?非也。我是说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完全可以在一门课上将几种语言能力同步提高。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当然存在差别,听力材料和精读文章的用语和选材往往也各有特点和侧重,但它们也不是绝对对立的。精读书应配有好的朗读磁带让学生多听。《新概念英语》是阅读教材,某些教师也用来上听力课,而其第一册完全可以看作是口语教材。二、三册的课文语言通俗平易,且各篇风格大体一致,可以作为学习写作的良好范例。很多同学说他们的老师上听力课往往跑得很快,磁带放两遍、三遍,学生能够能做完练习,再也不去管它。我上听力课宁肯完不成教学任务,也要挑选几段作重点训练,让学生听懂关键细节,甚至做发音练习。我想要他们全面提高。这样做的好处我在做学生的时候是有亲身体验的。我们大学里用的听力教材,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英语听力入门》("Step by Step"),我个人认为这套书非常出色。尤其录音带的对话,念得很有特点,很有个性,生动形象,听熟了容易记诵。当初有的同学可以把好几盘磁带"背下来"。这种背不是简单地背文字材料,而是象学唱歌、唱戏一样,把发音、语调乃至主人公的情绪都摹仿得惟妙惟肖。某位同学颇具语言天才,他连磁带里的狗叫马叫什么的都不放过,每天夜里都要在宿舍楼里嗷嗷叫上几声。--久而久之,英语学得出了"感觉",脱口而出的不再是 Chinese English,写的文章笔下洋味也渐渐浓厚。听多了自然会写句子!不会再有My English is not well, use red ball to instead blue ball 这样的妙笔。我们学完了"Step by Step",不光听力得到提高,口语、写作的水平及单词量都有飞跃式的进步,而且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文学、社会、日常生活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何必一定等到上英美概况等专业课再学这些呢?我们在一门课程上可以全方位地提高各种技能,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口语的训练,这几年比较重视。新近出版的某些教材,增加了学生讨论的内容。不少大学里有英语角、英语桥之类的专门练口语的场所,参与者甚众。我觉得在听得少、读得少的时候,不必太强调开口的"大胆"。脑子里的外语句子不多,表达能力必然有限,弄不好出口成错。因此我以为训练口语开始主要精力应放在练习发音及摹仿念诵方面,要有听和读的大量输入,既而有成,再多与人交流不迟。

道家讲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返本归真,还事物以本来面目。这也是"无为"的要义之一。可是我们的英语学习,许多人对于语法、语言学理论等后天的东西强调得很厉害,本来简单的问题搞得那么复杂。我发现有些有价值的教材,有见地的学习法,竟被教授学者们群起而攻之,质问人家你们靠什么语言学理论作为指导?这是何必!初级中级水平的学生,本不必讲太多的理论。从语言发展的历程看,是先出现了语言,然后创造出语言的书面记录--文字,尔后才有语法和语言学的理论。对于学生而言,又不做语法学家、语言学家,教他们把语言本身学好用好就成了,管人家走什么路子。萧乾先生是英语大家了,他没正式上过大学,当年他学英语所依赖的不过是一本《圣经》。那时他是个穷光蛋,语法书、理论书他要买谅他也买不起。大家在电影里看过武术打擂,谁功夫厉害算谁赢,管人家是哪门哪派,用什么理论指导学成的呢?总不至于让他们一人交一篇学术论文定高低吧。

现在从初中开始,老师就长篇累牍地灌输语法,初中、高中、大学,常常是一个句子念到一半,老师就在黑板上抄某些单词的用法和相应的例句,什么词搭配什么词,非常乏味。学生脑袋里装的不是活生生的语言、传情载道的文章,而是零零碎碎的条条框框。我们上大学时相当轻松地通过了专业四级八级考试,而我们的老师从来不给我们讲语法,--当然中学学过,课堂上重视的是技能的训练和语言的实际应用。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方面,它本身并不是科学。语法、用法有规则可讲,但这些规则是人定的,并不一定有什么科学依据,也不能涵盖所有的语言现象。因此在学一门语言时不必掺入太多的理性思维,有时就是个感觉问题。"道法自然",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找"感觉",艺术创造找感觉,学英语也得把"感觉"练出来。岳飞论用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学英语道理是一样的。

我国在历史上是没有语法这一说的。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始于十九世纪末马建忠先生发表他的《马氏文通》。古人并非不会造句、写文章,相反文章写得比现代人漂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古人学文章首先就要背诵大量经典篇章。背熟了背多了,化前人之句入自己之文,思如泉涌,下笔有如神助。从文章中来,到文章中去,一切出于自然。我个人很多语法条条框框还没有学生熟,但我耳濡目染,脑子里装了不少文章,文句是现成的,动笔写作一般不会犯什么语法错误。我做语法选择题的时候,通常不加进多少理性的思索,闭着眼睛圈。比如四级等考试的语法选择,弄来弄去也就那么多语言点。我记得类似用法的句子,凭感觉一圈,剩下三个选项不去理会,很少出错。现在出的模拟题、全真题评析之类的书汗牛充栋,一个语法选择题,选中了一个正确答案C. take after, 还要告诉学生A. take out, B.take in, D.take away各个是什么意思--汉语意思,其实A、B、D三项与上边的句子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没见过用A、B、D的的类似文句,可以不管它。在现在的这种应试型思维的误导下,学生背了一个正确答案C,还要记住另外三个不相干的A、B、D,支离破碎,枯燥乏味,要几个意思记岔了可就麻烦了。语言源出于生活,本来应该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按数学公式照套,不一定有铁板钉钉的"标准答案"。要知道我们标准化试题的"标准答案",时而出题者都未必拿得准。这种考试很害人。我们作为老师,阅卷的工作量很大,很辛苦,真巴不得多出点选择题,都让机器去改,评卷费送给它老人家都干。作文也换成选择题,每一道题下边搞四个句子供学生选择,再一凑,还不是一篇文章,那样改起来多方便!不过真要是这样,学生们毕业了一工作就要"下课",啥也不会!人不是机器,活生生的语言变得如此死板机械,究竟是谁的罪过!

有同学说,凭我的这种答题方法不能保证全对。为什么一定要拿满分呢?我可没这个野心。我不愿意为了分数牺牲健康的思维。我不反对考前做一点模拟题,这很有必要,但不能整个英语学习都围着这个转。

最后再谈谈"无为"对英语教师的指导性意义。教师要为学生指示学习方向,传授学习方法,组织学习材料,调节课堂气氛,但并不必要替学生包办一切。《道德经》第六十章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煎小鱼的时候不能过分地搅动,关键是要把握好火候,令之不过不及。如果对每条鱼的具体烹制状况都很关注,拿着锅铲这里扒一下那里翻一翻,弄不好把一条条鱼搅得身首异处,炸小鱼煮成了一锅羹。我有一个感觉,我们的老师给予学生整体指导的少,关注细节的多,英语课堂上生词、短语的用法一抄就是一大黑板。学生不善于自学,不查词典,都与老师的这样的做法相关。《阴符经》中说:"恩生于害,害生于恩",老师包办多了是害他们,学生会因此养成许多坏习惯。将来不上英语课了,再依赖谁给他们查单词抄例句呢?自己查去!建议把精读课文后边的生词表都撤掉。给了生词的汉语意思,学生们有了一知半解,再也懒得去查词典了。都是聪明人!我想老师们都深有体会,有时真是吃力不讨好。教学不是我这里谈的主要内容,大家可以好好读一读《论语》和《礼记·学记》,关于教学里边有许多警语值得记取。老师不要当保姆,老师的作用在于点拨,学生们要自己去探究,自己找答案。学生在课上不要苛求老师讲了多少"知识"。老师是为你们指路带你们训练的。我说了,学英语要当艺术学,你们学弹琴就要多练琴,老师带着练,你们会让老师光在黑板上抄知识点吗?学生要少灌输,多点化,《论语》中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现代人叫启发式、激励式教学,这道理千古不易啊!

下边一个大问题讲"专一"。《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说:"知(智)者不博,博者不知(智)。"第二十二章又说:"少则得,多则惑。"有智慧、有学问的人未必在外在的知识上很渊博,他们许多是术业有专攻,一门深入,执本驭末,执简驭繁,举纲张目,不奔驰于外去追求粗浅的外在之学,但他们体道甚深,明达万物之性,宇宙玄理。如果"荒兮其未央"(第二十章),不能把握一个中心,妄追万汇之繁,必然迷于歧途,如堕烟海。(采任法融道长说。)

《阴符经》里说:"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耳朵听不见的人,眼睛成了他所依赖的主要感官,专一锻炼视力,长此以往,他的视力就比一般人敏锐。同样的道理,眼睛看不见的人听觉往往就胜出常人。大家或许看过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书中有位大侠,"江南七怪"之首的柯镇恶,绰号"飞天蝙蝠"。他的眼睛早年被"黑风双煞"陈玄风、梅超风夫妇打瞎,后来他的听力就练得非常惊人,暗器从什么方向过来他都能分辨得出。梅超风在蒙古大漠反过来又被柯镇恶用毒菱坏了眼睛,但她的听觉练得敏锐异常,双目虽盲,依然不失为武林中一大高手。

心无外骛,专精凝注,就能达到至善之境。《庄子·知北游》中记载了一位制钩子的工匠,年高八十,打制的钩带精巧无比。他对别人谈自己的经验说:"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心思专在制钩上六十年,难怪他的手艺成为一绝。

唐代书法大家孙过庭在其书学理论的传世之作《书谱》中说:"极虑专精,无间临池。"这个论断历来被奉为学书法的不二法门。宋代有一位僧人,居所偏僻,只得到唐代欧阳询几十个字的一块断碑作为范本,他数十年临写不辍,终成欧体大家。这位僧人因其"专精"而取得成功。他只有几十个字作范本,但习之既久,欧字的"感觉"出来了,再写成千上万别的欧体字皆能传神。中国历代书法家人才辈出,但大体可分为学王(羲之)、学颜 (真卿)两派。学颜的如杨凝式、蔡襄、苏轼、钱沣、何绍基,无不是在颜字上用心多年乃至耗费大半生心血,尔后方自成一格,开宗立派。

在治学上古人一向强调专一。清代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其好友吴嘉宾曾对他说过,用功就象挖井,与其浅挖许多而不见水,倒不如专挖一口深井而力求及水。曾国藩十分赞赏吴的这一见解,后来他写信告诉他的几位弟弟说,"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曾国藩强调,读经要专守一经,读史则专熟一史,诸子百家,但当读一人专集,不应当东翻西阅,一集没有读完,决不换读他集。

稍晚于曾国藩的大学者、诗人王闿运也曾经这样告诫年轻学子:"夫学贵有本末,古尚专经。初事寻摭,徒惊浩博,是以务研一经,以穷其奥。......但求一经,群经自贯,旁通曲证,温故知新,恃源而往,靡不济矣。"(《湘绮楼日记》,同治十年五月廿六日)

当代佛教净土宗大德净空法师,教导弟子修学一定要专一,要"一门深入"。他要求弟子找一部自己喜欢的经,念上五年,可以找很多注解来读,但一定要以本经为中心。在这部经上倘能得定、开慧,领会相当深入,再读别的经典,可能一看就通达了。古人所谓一经通,则一切经通,道理在此。而那些开始就广览群书、见异思迁的人,好象很博学,到后来往往处处不通。净空法师本人当年参学的时候,就大大受益于"一门深入"。他早年在台湾追随李炳南大居士学佛,李老居士不仅要求他专守一经,而且规定必须跟着他专一修学五年,别人讲经不许听,看书没有自由,以前所学统统不承认,这多苛刻!一开始净空法师并不服气,但五年期满,他自感收获甚大,主动要求又再加了五年。这时他听老师讲八十卷本《华严经》,听完第一卷,往下七十九卷,乃至《法华经》《阿含经》、禅宗集等,虽没有学过也能明了。法师说,这十年的专修奠定了他一生学佛的根基。

我们学英语,如果很专心地学一本好教材,搞个烂熟,哪怕只有十课,就可以学到许多的基本句法和语法,尤其可以把对英语的"感觉"培养出来。这也就是学英语的得定、开慧。净空法师建议为加深理解可以多看名家注解,推之于学英语课文,就是要多查词典,听、说、读、译一块上,把课文全面地消化下去。一本好教材,一篇好课文可以挖掘的东西是非常多的。这样学一本书,比囫囵吞枣地学五本十本书收效大得多。

对于普通的初、中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泛读、课外阅读等当然要兼顾,但绝对应以精读、听力为主。心思完全专到一部好教材上,一篇课文没有搞通、搞透,没有到滚瓜烂熟的地步,绝不开始学下一篇,单词、句法、篇章、诵读,乃至课后练习,都要精而又精,熟而又熟。建议每人起码要有一本中型词典,碰到不懂的单词就查,有时某些单词、短语用法似已明了,但一查词典发现原来用在这里是另外一个意思。细节非常重要!《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同学们不要过分依赖教辅书籍。手里有了参考书便懒得去查词典,这不行的。即使参考书上有解释、有例句,最好还是自己查,养成用词典的好习惯。而且自己查得来的信息记忆无疑更深刻,价值也更有权威。买一本好词典足够了,要别的书干嘛!如今市面上教辅书籍泛滥成灾,其中粗制滥造之作恐怕不在少数。许多教辅书是靠不住的。比如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我见过的辅导书有十几种,有的可以说是漏洞百出、千出。武汉有位王某人,卖书发了大财。他的书一篇课文的译文,其中"硬伤"竟有二十处上下。一定要常查词典,而且以坚持主要使用一种词典为佳。查的内容不要写在笔记本上,就写在书上,复习时可以随时对照。不必贪多,应以课文中的用法为主导。

建议大家时常做翻译练习。我在自学《新概念英语》的时候有个习惯,把课文译成汉语,过一阵子再把译文还原成英语。英译汉时一些自以为"懂了"的地方暴露出来,还原成英语则对英文写作的韵致、风格有更深的体会。这套教材课文用词并不艰涩,但传达的意义深而且广,且文采斐然,令人叹为观止。第二册学过到现在已十好几年,我还常拿出来把玩不已。语言看起来很简单,但我将译文"还原"时,马上可以感受到与原文的巨大差距。

我个人喜欢做翻译,它是一种艺术创造,很有乐趣。在较深层次的学习阶段,译几篇长文章试试,英译汉、汉译英都做,很长水平。

我在大学念书的时候,深深受益于老师的"专一",自己也养成了"专一"的习惯。大二时的听力老师是一位出名的严师。每周一次的听力课,他给我们录一段材料作家庭作业,要求逐字逐句听写下来,标点符号也不准错。一开始是VOA的Special English,半个小时。后来是BBC的电视新闻,十分钟,语速快得象打机关枪,听写下来需要好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碰到不熟悉的词要根据读音查词典拼写出来,人名、地名则须参考"China Daily"。这样训练了几个月,听力水平长进颇多,学了许多新单词,对时事也熟悉起来。我个人因为听得烂熟,BBC播新闻的风格也学了一手。

大三时的写作老师,课堂上讲得很少,但对作业十分重视。他信奉"文章不厌百回改",一个题目写了再改,改了再写,写三四次方才罢休。他要求学生每两行之间空四行供他写批语之用。通常200个单词的一篇文章,他要批示改动五六十处之多。老师不精改我们哪知道问题在哪里!一年下来,我们写的篇数不多,但文字水平、逻辑思维都大有提高。当时许多同学对这位老师的做法表示反感,甚至为他的批语"不公平"和他吵过,但毕业以后对他都很感激。

我们很多老师布置作文,学生篇数写那么多,哪有时间精改!所以划一个分数了事。这不好使的!讲作文专题课呢,常常是抽象地谈写作技巧、布局谋篇,要我看呢还不如找几篇具体的文章当堂解析。

那时我学习口语、发音也注意"一门深入"。英语发音有英式、美式、澳式等,有人问学哪一派为佳?依我说选一种对胃口的就可以了,一定要专进去,学成以后与所有操英语的人士交流都不成问题。有人强调要淡化口音的区别,我不同意,学习者应有具体的参照。不仅要专一学某一国的口音,而且最好就专一学某一个人的发音。当初我喜欢摇滚乐,BBC电台有个教学节目叫《英语流行歌词》,其中有相当规范的歌词朗诵。我把节目录下来反复揣摩,对一位叫Hugh的男子发音用功尤多,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学得有一点模样了。这个基础打下以后,我还学习了BBC新闻,新概念英语,以及VOA的美音,乃至非洲味的英语,这时上口就快多了。

前面提到净空法师让弟子五年专攻一经,学英语则有前辈发明了"一本书法",比如上面提到的萧乾先生用的就是。我建议学到一定层次想继续提高的同学,找一本你喜欢且文字晓畅的英文书,不一定是"Jane Eyre", "Hard Times"这些名著小说,什么内容都可以(不过不必太专业化,如科学著作),文学书象安徒生童话也成,反复念几遍,然后把单词从头到尾一个不漏地全部查完。找一种信得过的汉语译本,自己翻译一遍再对照译本找出差距。最后达到象评书演员说书的程度,一本书全部记下来了。花半年一年专在这本上,到时候你水平提升之迅速会让你喜不自胜的。

汉译英的大家手笔也可以精读的。比如我很喜欢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林语堂先生的译笔镂月裁云,曲尽其妙,我得到以后爱不释手。不过中国人作汉译英,到林先生那个境界的实在罕有。

学习要专一,学习方法也应当专一。当前我国社会上学英语的热潮空前高涨,"新"的学习法层出不穷,良莠杂陈。这些学习法多以速成为标榜,取名从狂从怪,也许不久什么哮喘英语、发颠英语、艾滋病英语、狗皮膏药英语都会隆重面世。有位仁兄,今隐其名,以"爱国演说家"自命,在国内外影响尤大。此公在大学里"讲学"号称不收门票,讲到半截就开始卖书,不肯掏腰包的清退出场。据此公说,他老人家上大学时练英语的那个corner而今要开发成学英语的革命圣地,以供后进瞻仰缅怀。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忙活了几千年才搞出四大发明,这位仁兄一人独占五大发明,如听说就是一切之类。听说当然重要,但听说绝不可能代替读写译。--流行的学习法中,不乏具真知灼见和操作价值的好方法,可以参考。杂志、报刊上常刊登一些谈学习法的文章,老师、同学们也每每有个人的心得。多比较、多考察再选定一种方法,以此为中心勤习不辍。见异思迁,这里掐一点那边掰一片,零零散散的皮毛,搞不好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六十三章又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对流行学习法要有鉴别力,那些牛吹得大,钱收得多,如何"速成"的多不可信。有定评的经典教材已出了不少,不要匆匆忙忙地把钞票大把大把汇给他们买他们的书,要上当的。完全可以用身边的教材以自己的力量学好。

大家注意,专与博在根本上并不矛盾。我们学英语到了较深层次就必须博。专业词汇、英美文化、地理、历史、政治、社会等都应涉猎。我们强调专一,并不是要一辈子钻一本教材。"专"完了以后必须博览广收。以上谈的几个专一的例子,大书法家比如宋代的米芾,学颜以后转益多师,学二王、欧、柳、褚及沈传师等历代名家,终于形成自己的风格。"米字"在书法史上奇崛脱俗,令人倾倒不已。曾国藩、王闿运便以博学多闻著称,而我国古时的读书人,通才比比皆是。李炳南老居士指导净空法师专修十年期满以后,不再对他加以限制。相反地勉励法师参学十方,多访明师。这些杰出人士都是"专"而后能"博",其"博"是根植于"专"的。

关于道家思想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我这里就讲这么多。不知大家注意没有,现下流行的英语学习法如"逆向式英语"、"四轮学习法"、"双向式英语"等,其中倘有可取之处,大家可以比较一下,是不是与古人的智慧有暗合之处?万变不离其宗。因为天下的"道"只有一个嘛!可以这样说吧,他们所讲的,包括我今天讲的,在古人、在道学和老子不过是一点皮毛。皮毛,就那么一丁点,已经是妙用无穷。《金刚经》所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这里介绍的细节的操作,别人可以跟我不一样,但他们的学习法如果货真价实,必然逃不出这两大法则。某些学英语的门派的掌门人只告诉大家具体怎么操作法(比如买他们多少钱的书可以过四级过六级啦,一笑。),我今天则希望能让大家在知其然之外知其所以然,把握学习方法的根本要害所在。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光等别人送鱼给我们吃是不够的,我们要学会自己打鱼。我们的古人了不起!大家跟老子学,跟孔子学,他们是最有智慧、最保险的导师。老子、孔子与我们无怨无仇,更不会对我们口袋里的钞票起冤枉心思,他们不会骗人的。他们的书大家一边读一边悟,一定会比我有更多更深的体得和发挥。

由此我想到,我们当代的青年,除了学好专业和外语本身之外,绝对应该学习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典籍,在学习和生活中体悟之,领会之,运用之。并不虚空,离现实生活并不远!很有用的!东西方圣贤的智慧,随时随地都用得上。可是我悲观地看到,现在大多数人,尤其是我们年青一辈,对自己的老祖宗几乎一无所知,对西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非常欠缺。我们的课本里很少谈中国文化。英语教材许多倾向于选"时文"作课文,这些文章大多没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没有深刻的人文思想,因此缺乏记诵、揣摩和深入钻研的价值。十年八年,三年五年,这些文章就会过时,甚或成为"垃圾文章"。连英语专业也没有开多少中西传统文化的课,又缺乏人引导学生自学,所以他们出来了就成为缺乏文化内蕴的传声筒、麦克风。我不反对读时文,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蔑视传统的名家名篇和文化经典。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必学四书五经和老子庄子等诸子的著作,不仅仅是学习汉语本身,更是学写作艺术、学历史、学思想、学文化。这些著作文字精炼,内涵无限深远,学熟了背会了一辈子受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便是靠读这些旧书、古书的读书人传承下来的。古汉语是我国文化的载体,英语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今的读书人不读书,视文化为异域,一味追求眼前实用,很可悲。现在可悲,日久天长,将来就很可怕了。

道家的指引曾使我在英语学习上有拨云见日的感受,十多年来收益良多。我也曾向不少朋友、学生介绍我的思路,但是从者寥寥。有的当时觉得有理,一旦要考什么"证"了,马上"速成"之心占据上风,按捺不住寂寞了,结果自然常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道德经》第七十章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没别的,"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太上老君九泉有知,肯定要为我们今天的English learners掬一捧辛酸泪了!当今的学习者,玩弄智巧者多,急近事功者多,难怪老子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道德经》第十九章)之叹了。
我所以有这么一点心得,完全是在学道学时不经意的收获,并非如某些学者,为了"填补空白"拿着放大镜搜刮出一片研究的"处女地",剪刀加浆糊"开垦"一番,就成了学科开创者、大宗师,职称、名气、存款芝麻开花,节节高升。就有人对我说,老哥,你老的大作填补了国际空白,谁也没有琢磨过什么道家和学外语有啥子相干。咱们干吧,编一套书,发财去。听了他的,说不准什么XX老师一点通、老君英语马上就要投放市场了。我不搞。什么填补空白,不过是拾了古人一点牙慧,说出来大家笑一笑、乐一乐罢了。好教材多得很,照我的方法学习的同学尽可采用,我自己何必再画蛇添足。

今天讲了这么多,如果对广大的英语学习者有所启发,能提请大家对古代圣贤和传统文化的一点注目,我就......心花怒放了。谢谢大家。

五花八门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明明白白读英语 轻轻松松记单词

You can memorize words in an efficient way if you pronounce them reasonably. Say words correctly, and you will learn them easily. Correct pronunciation means correct spelling of the words. English spelling is not good to guide its pronunciation. But spelling and pronunciation have closed relationship. They match each other perfectly. Sometimes we can pronounce a word according to its spelling. English pronunciation can also guide its spelling. This is a two-way communication.
支付方式 《英语单词拼读规则表》 《英语单词拼读规则》 《英语拼读例词分类》
 

资源下载(1)

Mantid
英语拼读教学的再认识
人名表(Name List)
《英语单词拼读规则》(修订版)修订说明
英语字组表(A3)
英语字组表(A4)
《英语单词拼读规则》例词分类手册(下载)

相关资料

这套资料适合什么年级的学生?
我国英语教学中的语音体系问题
ie的特殊性
关于[tr][dr][ts][dz]的疑惑
Gimson语音体系
疑难问题PQ汇总
常见问题FAQ汇总
关于弱重读音节

加微信 13855830314 下载高清视频

五花八门(5)

语言和说话
语言学的功用
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语音四要素
淡谈指导学生记忆英语单词
英语构词法
一些有用的英语学习网站
学好英语的42个秘诀(英语学习方法总论)
赵丽的一点词汇笔记
语音学习心得
英语常用名词搭配汇总
英语单词形象记忆法
道家智慧与英语学习
牛津英语6A阶段检测(Unit 1 ~ Unit 2)
浅谈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学生英语单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清华幼儿英语
《清华幼儿英语》特色总结
影响英语词汇重音的因素

五花八门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无标题文档

欢迎订购《英语单词拼读规则表》
《英语单词拼读规则》
多种支付方式 

《英语单词拼读规则表》历年不同版本(正面)

《英语单词拼读规则表》历年不同版本(背面)

2005年版《英语单词拼读规则表导读》

2007年版《英语单词拼读规则表导读》

语文音像版《英语单词拼读规则》及DVD教学光盘

《英语单词拼读规则》(安师大版)

网友们经常提及的问题
《英语单词拼读规则》
字符概念的引入
单词注音方法推荐
对英语单词可拼读性的认识
辅音字母双写的含义
字符的不可分割性
记忆英语单词的三种境界
26个字母出现频率排顺序
字符的“名称”与“读音”
判断单词读音的三个步骤
关于ia io iu 及三元音
拼读与音析
长音与短音
字符 元字符 单元字符
复元字符
辅字符 单辅字符
复辅字符
|关于本站|下载中心|网络课程|规则导读|练习答案|友情链接| |

编著 李 徽 联系电话:13855830314 QQ:3759326
Copyright© http://www.spre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8100528号